“跑步的人寿命比较长。”
这个观点如果没有严密的数据和论证,就是朋友圈常见的谣言。前段时间,由两位美国心脏病学专家发布的最新研究,其中对跑步延长寿命的观点进行了简单论证。其中的假说暂且不论,但从心率角度来解释跑步与寿命之间的关系,可能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思考。
练习跑步除了能使你的耐力与体力变好之外,还有一个绝佳的好处,这个好处时常被外界所忽略,也因为这个好处,全世界各地才有这么多的人喜欢跑马拉松,可能他们都不自知。那就是跑步这项运动可以同时增强我们的耐心与耐性。“耐”这个字是指经久、持久,忍受力高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许多静态活动来培养自己的耐心,像是素描。
大学时代我花了不少精力学习素描,必须静下心来观察某种事物,然后巨细靡遗地描绘,很花时间,但成就感也很高,一投入进去,时间就像流水般悄悄消逝。经过研究得知,这种耐心也是长寿的关键,心急气躁的人,寿命也比较短。
我们用量化的观点来讨论一下这件事:安静心率是每天刚起床时坐在床上量得的每分钟心跳次数(不能躺着量,因为躺姿的心率比站姿少10~12次/分钟)。安静心率是人处在最平静的情况下所量得的心跳数。我想,如果禅修的境界可以量化成某个数据的话,绝对非安静心率莫属了!
下面这张安静心率的曲线图1每次都会吸引我的目光。这张图是根据一位长跑选手一整个月的安静心率所绘制成的。每次经过高强度或长距离训练后,隔天的安静心率都会提高。这项信息对运动员帮助很大,因为如果这位选手知道他状态最佳的安静心率是51次/分钟,而某天早晨起床后的安静心率提高到59次/分钟(例如图中的第22天),那他就可以确定自己的体力尚未完全恢复,不但可以藉此确认身体恢复的状况,也可以实时调整训练内容以避免过度训练。
“最大心率不会因为锻炼而改变,但却会随着年纪而下降。”这项事实总是会让我联想到另一种无法证实的假说——“心率的命定说”:每个人一生的心跳总数是固定的,用完就代表生命走到尽头了!
心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变慢,14岁时的心率就跟成人很接近了。成人的心率高低跟心脏大小和个子高低有关……人类一生的心率平均下来是72 次/分钟(平均每天跳103680次)。为了计算人类一生的平均心跳总数,我们以2014 年9月发布的“台湾人平均寿命统计表”来看,台湾人平均寿命为79.12岁(其中男性为75.96 岁、女性为82.47 岁)。我们就以72 次/分钟的心率与79.12 年的寿命来算。
台湾人平均每年的总心跳数是:37843200次(72次/分钟×365天×24小时×60 分钟)。
79.12年下来平均每位台湾人的心跳总数为:2994153984 下(79.12年×37843200 次),也就是30亿次左右。
我们假设心率命定说是对的(当然无法验证),也就是心跳从出生起就从2994153984开始递减,跳完就没了!那就会产生一个有趣的命题:“常拿心脏来锻炼的运动员不就比较短命?”我们以训练最严苛的职业马拉松选手为例,他们平均一周的训练时数为35小时,每天训练5小时左右。
假设训练时的平均心率为172次/分钟。
每分钟比平均值高出100次(172减去72)。
5小时(300分钟)的心跳总数就比平常多出了30000 次,看起来好像很可怕,5小时就比平常多用掉了30000次的存量!
但当我们把运动科学家归纳的结论:“安静心率却会因为有氧训练而下降”考虑进来,就变得有趣了。以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马拉松金牌得主高桥尚子小姐为例,她的安静心率只有35 次/分钟,她平常休息或从事静态活动时的心率平均在42次/分钟左右,一天当中剩下20小时的心率都是处在低挡状态,跟一般人相比她每分钟都少用了30次的存量(72减去42),这20小时(1200分钟)总共节省了36000 次(30×1200),以如此的训练量来估算,扣掉训练时多用掉的30000次,每天还可以比平常人多节省6000次心跳,算起来运动员还是赚得比较多。高桥尚子小姐实际节省的天数如下。
每天总共替心脏省下6000 次心跳。
每年总共省下2190000 次心跳。
一年省下来的心跳数可以够她再用21 天(2190000÷103680),也就是说训练10 年下来,高桥尚子小姐可以多活210天!!
上面还是以最严苛的职业运动员为例,若以我的安静心率52次/分钟和每天的训练时间来说,刚好处于中间水平,没过度使用,但安静心率的确比一般人少了20次。所以只要持续训练的话,一年可以省下70天,每多训练10年就可以多活700天啊!
这种从假说开始的推论,当然无法验证,但运动能保持体力与意志力这件事,却是在各种行业都成立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