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算是妈妈群中永远讨论的热火朝天的话题之一。似乎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心得和独门诀窍—“给孩子多报兴趣班,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带到学校的小零食总是多准备几份,让他分给别的小朋友”“就是让孩子在不同场合多说话”
但似乎答案又总是无解,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为人处世甚至是表达自己的方式都不甚相同,这种社交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吗?没错!恐怕每个妈妈都见过一类孩子生在隔壁老王家,能言善道犹如开了外挂,处事也落落大方,在幼儿园和学校中特别受其他小朋友欢迎。但同时大家还记得吗?在我们往期的“皇室育儿师专栏”中,凯瑟琳老师曾提到过有一类孩子像乖乖的含羞草,总是人群中最沉默的那一位。在如今这个纷繁的社会中,我们赞扬这一类孩子“闹中取静”,但无法否认的是“敢于开口”的孩子总是会或许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机会。
那么看到这里,一定会有妈妈问道,社交能力可以后天鼓励和培养吗?当然也可以!我们无法改变孩子们的性格,但却有方可以帮助“含羞草”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社交能力的本质是沟通能力。这种沟通能力赋予了孩子们合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正确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倾听并理解他人的能力以及捍卫自己权利的能力。沟通以语言为桥梁,但却应该以人为本。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套路文章相信大家也看了不少,今天“西风东渐”不讲鸡汤也不打鸡血,想好好跟妈妈们聊一聊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这回事
了解自己是我们一生中最难解的问题之一。大多成年人每日忙碌匆匆,努力在每一个时间截点前勾划掉该时段的“To Do List”从而难以留一些时间来了解自己。现在为人父母,家里小朋友们在年龄尚早的时候,还没有太大程度上的被社会塑形,他们对自己的喜好判断是出于内心深处,是最纯真可信的选择和回答。我们在鼓励孩子走出去与他人沟通之前,不妨先和这些小脑袋瓜子来一场“轻松趣味哲学对谈” ——问问他们“我是谁”,“我喜欢什么”的简单问题。如果他们不能直接回答上来,那么就提供一些类似于括号里的选项。相信对谈完毕,无论是你还是孩子都会对他们自己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学习好/体育好/喜欢弹钢琴/喜欢画画/喜欢踢足球/吃饭总吃的很香/我能安静听别人说话/我不赖床/老师叫我去做的事情我总能第一个回应。大多数孩子都生活在同龄人的环境中,大家都有着几近相似的生活轨迹,在学校上一样的课,课后参加一样的兴趣班,一样的午餐甚至是一样的夏令营。我们应该让孩子逐渐意识到,在这样相同的环境中,实际上每个人又都是很不同的。有的人上课爱发言有的人却很安静,有的人可以吃两碗饭有的人却常剩饭,同样去香港有人选择迪士尼有人喜欢海洋公园。
鼓励孩子说出至少3点她/他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地方,可以是一个特长,一个爱好,一次特殊的经历甚至是外表上的不同,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与众不同表示自豪,但又充分接受他人的不同。学习成绩棒棒/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做个艺术家/成为大明星!/想当“任性”的有钱人/想要当超人/想要帮助别人/想在家跟爸爸妈妈一直在一起/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一个人对于未来的目标充分体现着一个人的思想价值。受到家庭影响,孩子们可以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随着时间的成长逐步体现在他们日后的行为举止和对事物的选择判断上。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妨现在就跟孩子们聊一聊这个话题,答案无分对错,但却会帮助他们交到或许可以相伴一生的伙伴。
活动/学校科目/地方/运动/食物/颜色/爱好/音乐/任何好玩的事情。七零后八零后的爸爸妈妈,做着有标准答案的考卷长大。高考志愿表上填的,是录取比例和分数线权衡的结果。工作之后,每天面对的是“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的鸡汤。如果说去过是个人云亦云的环境,忘记问问自己究竟喜欢什么。那么现在孩子们面对的则更多的是“被太多选择淹没了喜好“。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非常明确的偏好 - 我喜欢葫芦丝不喜欢钢琴,我喜欢读司马光砸缸不喜欢佩奇小猪,我喜欢紫色的衣服不喜欢蓝色,我喜欢看街舞表演不喜欢看芭蕾…无论是什么,都要鼓励和引导孩子明确自己的喜好。当她/他碰到一个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的人时,小话匣子一打开,恐怕日后结拜出游总是少不了喽。